垃圾分类,一场覆盖城市与农村的全面斗争 -k8凯发天生赢家2019-09-27 14:27
关于农村垃圾分类,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质疑的声音: 城市垃圾分类都没做好, 在农村实行垃圾分类可行吗? 质疑不无道理,无论是从认识理念、起步基础,还是硬件设施、经费投入方面,农村和城市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然而事实上,早在2017年住建部就公布了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区、市) ,要在农村地区落地垃圾分类,并在经费筹集、日常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就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中也强调,要“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对城市的要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也是发展的题中之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国范围行政村总数为691510个,全国农村人口数量有57661万人,占比41.48%。 城市垃圾每年清运量1.79亿吨,农村垃圾每年产生量是1.5亿吨左右,而城市的垃圾处理率可达90%多,农村垃圾处理率只有50%左右。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垃圾产量也急剧增长,垃圾组成成分日趋复杂,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存在处理费用高、土地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等弊端,为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而眼前,全国各地正在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必然会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内将这一工作提到议程上来。 在9月份的中央党校培训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斗争意志,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垃圾分类,也是这样一场覆盖城市和农村的全面斗争。 ————————————————————————————————————— 农村完全可以成为地区垃圾分类的突破口,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涌现出了诸多各有特色的农村垃圾分类先行示范试点区域。 我们走访了多处农村垃圾分类示范试点区域,发现位于杭州的余杭区,正多措施并举,深耕农村垃圾分类细化工作。 一、余杭区新貌:垃圾分类是农村“新时尚” 垃圾分类是农村“新时尚”。 余杭区正积极践行“新时尚”,在这个农村比例高达75%的区,垃圾分类正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次第开展,蔚为大观: 村庄里,各镇街的保洁员走街串巷检查垃圾分类情况,督促村民养成分类习惯;街边,一辆辆整洁的清扫车蓄势待发,确保村居清洁美观;小卖部,居民用扔垃圾换来的积分兑换了生活用品,感慨扔垃圾真是门“赚钱”的生意……处置站,餐厨垃圾正通过生物发酵的方式产生有机肥,重新回归到老百姓的农田。 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余杭区实行农村垃圾分类的7个街道(镇),平均每户每天分出餐厨垃圾2公斤多,分类正确率超过70%。各街道的再生资源回收成果丰硕,废旧纺织品、玻璃器皿等物品回收利用率持续走高。各类垃圾分类宣教活动、党员会议、参观活动、主题讲座走入街道、走入村居。在余杭,老百姓都知道,垃圾分类,农村也要有行动。 去年12月份,余杭区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被《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版块独家报道;今年年初,余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被评为“全省优胜”。 二、过去:农村垃圾分类也曾步步维艰 农村垃圾分类是个全球性的难题,余杭区也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欠缺、环卫体系薄弱、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环境情况让人担忧等一系列问题。 从社会基础来看,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从理解到支持到参与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推行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相较于城市而言,要更有耐心和信心,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从垃圾成分来看,农村垃圾以生活垃圾为主,其成分大部分为动植物残体、畜禽粪便等可降解类有机物,大约占垃圾总量的60%以上,大量的有机物料如按异地集中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理,不仅成本高,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农村区域分散,远离中心城镇,“村收集、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模式并非一定适用。 从分类模式来看,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保障不够充足,加之生活习惯、接受能力和垃圾种类的差别,农村不能照搬城市模式,不可能刚刚告别“垃圾靠风刮”,就立马直接执行复杂的垃圾四重分类。因此,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更是一个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过程。 从环卫体系来看,由于经费的不足和意识的缺乏,尚未建立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理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保洁作业机制,没有专业职能机构和专业队伍负责垃圾分类推动工作。 三、转变思路:余杭农村垃圾分类的转折点 植根“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余杭区在垃圾分类事业上更面临着现实的迫切性和执行的高要求。明白不能照搬城市模式,余杭区农村垃圾分类从转变思路开始。 基本原则:搞农村分类要更加“接地气”。垃圾分类,城乡有别,不照搬城市模式才能活出农村垃圾分类的精彩。余杭区充分认识到农村垃圾分类的困局,同时明确肯定农村垃圾分类的优势和可行性,立足于实际,寻找适合农村特色的垃圾分类道路。 总体纲领:政府主导下的统筹推进。面对这场系统战和持久战,余杭区主动出击,启动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为突破口,积极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置体系,争取实现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 具体做法:由点及面引入企业化试点。余杭区采取“政企合作”方式,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运营。公司化运作执行力更强,从公司接手入场,到居民厨余垃圾精准分出仅需7天;且公司全链条统筹,分类效果立竿见影。 四、打造特色,“余杭模式”是农村分类的典型 在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余杭区开始正式推行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陆续有街镇加入垃圾分类大营。 01适合农村的分类模式,从简单的“易腐”垃圾分起 余杭区采取“政企合作”方式,通过市场化的垃圾分类运作,在街道、村委会、企业等多方的通力配合之下,形成较为系统化的垃圾分类及收运体系。同时,借助于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工作,慢慢达到从企业建设、培养习惯、逐步退出,到村民“自治”的效果。 在分类模式的选择上,针对农村区域开展“1 x”的简易模式,即以湿垃圾分类为主体,干垃圾回收、农村环境保洁等服务为补充,打造环境保洁一条龙服务体系。 每家门前摆放黄绿两个小桶,易腐垃圾扔到绿色桶里,其它垃圾放黄色桶里。居民自行分类投放,收运员定时上门收集,给予相应积分。经二次分拣后,小桶到大桶,桶装化运输到村集置点。分类车辆分别对黄桶和绿桶实施密闭分类运输。绿桶运输到有机垃圾处置站发酵成有机肥,黄桶运输到垃圾中转站由政府统一处理,垃圾从出门到进入最终处置环节全程不落地。此外,可卖钱的垃圾和有害垃圾定期组织回收。 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政府当好“店小二”,企业深耕市场,使垃圾处理产业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保洁员将易腐垃圾倒入车中 可回收物定期组织上门回收 村庄保洁变得“日常化” 02适合农村的宣教方式,润物细无声的全面浸入 为更好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吸引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余杭区深入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推进村民对垃圾分类工作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意识改变是垃圾分类持续进行下去的保证,一旦启动,趁热打铁才有效果。 如在街道宣教中心,举办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参观餐厨垃圾处理基地、参与垃圾分类实践;为孩子们设置生动有趣的环保课程,“蚯蚓怎么长大的?蚯蚓适合怎样的土壤?我们的餐厨垃圾是怎么样变成蚯蚓赖以生存的土壤的?”借由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推广分类知识。 垃圾分类宣讲培训活动 生动有趣的环保课程 03适合农村的处理方式,垃圾发酵再利用 回收利用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重要环节。分类收集的垃圾怎么处理?余杭区探索出了一套“变废为宝”的新模式。 运河街道是余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综合治理的第一站。去年,运河街道生活垃圾处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厨余垃圾处理量可达5吨/日,街道18个村社垃圾分类所产生的可腐烂垃圾在处置中心经过专业设备制成有机肥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目前,运河、星桥、瓶窑、乔司等镇街都陆续新建了有机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站,实现农村垃圾分类、环境保洁和再生资源回收统筹管理。 保洁员在村垃圾集置点卸载垃圾桶 餐厨垃圾集中发酵处理 餐厨垃圾变身有机肥料 04适合农村的管理手段,可持续的数据化管控 余杭区垃圾分类的成功也依赖创新科技的支撑,得益于二维码、智慧称重、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的运用。 垃圾分类从源头投放开始,实施大数据管理,每户家庭建立系统账户,每天由垃圾收运员对村民分类情况进行打分,并根据分数情况对村民实施奖励。每月系统自动对分类情况和回收情况汇总分析,并通过数据关联打通居民购物小店和市民卡等服务。 在村民看来,只要垃圾分类准确,日常用品不用花钱,是笔“赚钱”买卖。 居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农村垃圾分类是世界性难题,破解这道难题,表面看是垃圾治理,本质上却是对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综合考验,也集中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从余杭区的实践来看,农村垃圾分类并不一定依附在城市垃圾分类的基础上,两者并行不悖又何乐而不为呢? 农村垃圾分类步子可以慢一点、缓一些,走得稳一点、看得远一些。但只要持有充分耐心与耐力,必然可以像余杭区一样真正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建设宜居的“美丽乡村”。 上一篇: 门前三包难落地?不妨看看苏州吴中区怎么做
下一篇: 垃圾分类,一场覆盖城市与农村的全面斗争
|